中国台湾地区电影《周处除三害》自上映以来,便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。这部根据《晋书》和《世说新语》中记载的“周处除三害”的古典传说故事改编而成的影片,以其对善与恶、暴力与和平、规则与越轨等二元关系对立与转化的思考,展现了极强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深度。
影片的影像视听语言表达独特而精彩。首先,影片的英文片名为“The Pig, the Snake, and the Pigeon”(猪、蛇和鸽子),这三种动物既指向佛教术语里的贪、嗔、痴“三怨”,也分别指向片中陈桂林、香港仔、林禄和这所谓“三害”。这种命名哲学巧妙地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动物的特性相对应,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明。
影片对于不同人物之间不对等权力关系的呈现,主要借助于众多非常规的影像语言。例如,开头陈灰追捕陈桂林的那段惊心动魄的镜头呈现,最终终结于路口陈桂林摆脱了陈灰的追赶、成功逃脱。此时的路口刚好亮起了红灯,陈灰停下,而陈桂林傲然前行,这将警匪双方之于主流社会规则的不同态度清晰呈现。
影片最为精彩的反讽式叙事,体现在对林禄和主掌的澎湖某灵修中心日常生活的呈现上。一方面是陈桂林跟年轻妈妈口吐黑水与陈桂林居室的灰暗,另一方面则是以林禄和为画面中心的礼堂的无比明亮与气氛祥和。然而让人发指的是,这种明亮与祥和背后,却是给人下毒、谋人钱财、无情洗脑的种种算计与阴谋。
影片为陈桂林除“三害”之后的命运,设定了一个主动自首、伏法赴死的结局。尽管在不少观众看来,这样的结局,相对于影片全场酣畅淋漓的暴力美学呈现来说,多少有“狗尾续貂”之嫌,但陈桂林赴死之前的一个场景设定,还是极其耐人寻味的。小美赶来为陈桂林剃须,而陈桂林也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寄托——奶奶留下的手表送给小美,在影片全场一直以络腮胡须视人的陈桂林,最终被他救赎过的女子剃去了所有胡须,面目洁净地慷慨赴死。这种“洗心革面、重新做人”的意义指向,也跟“周处除三害”的原始文本故事之间,形成了完满的对照与呼应。
《周处除三害》是一部深度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电影,它以独特的影像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,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