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改编电影《回廊亭》即将上映,电影《回廊亭》所改编的《回廊亭杀人事件》,是东野圭吾所有作品里,为数不多的古典本格风的代表作。这部作品本身不仅仅在于本格推理的“极致”,还在于原着本身在情感上的厚度。往往,真相并不在于谜底,而在于你的问号和逃避。
比如这部电影,就带有一丝宿命感。不仅仅停留在古典名着里寻找答案的层面,而且深刻到你读了之后真的体会到,黑暗、嫉妒、决绝。
影片里有好几个第一眼让你留恋忘返的主人公,白夜里徘徊,来去自如的那位,遇见大阴谋却无措的那位,穿着棉袄的那位。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性格,都能轻松化解,而走向最后的正义。以及那些压抑的内心,他们能化被动为主动,化郁闷为欢乐,化不安为安宁。
这其中,“走向最后的正义”更是贯穿在电影中的每一个主要的场景之中。
其实不光是东野圭吾这样的原着小说的改编,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都在这样呈现我们的人生,我们的世界,人性的黑暗面和光明面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羁绊,善恶美丑等等问题。古典文学要将我们内心最黑暗的那部分剔除出去,人性的善恶美丑等等情感属性减弱,走向光明,并且自行将虚伪自私的可以剔除,淡然处之。
我想古典文学的意义,就在于让我们内心深处留存着那颗强大的我执。
我执就是“我”,我执是根源。走向最后的正义,意味着“我”失去我,我执力量的虚无,意味着我无处可藏。
影片一开始,便承接了《放学后》的情节。小说原文写道:儿子浑身青紫,求助哥哥掩盖身份,原来是同年同学沈能用父亲的钱去购物。
沈能告诉小孩“有钱别跑,跑了找不回来”,认定小孩出事了。但是在小孩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他就看到了隐隐约约的过程,导致沈能使得祸端败露,沈能觉得小孩是因为侥幸心理,才不小心中招。
如果一切真实,怎么会引起这次毁灭性的灾难?其实,毁灭性的灾难是不存在的,倒是人心的阴暗、利己、自私给了悲剧的发生。但是小孩失忆了,依旧是孩子,是原本就能逃跑的,没有走上绝路,因为他无法拥有完整的自己。
影片开始,便得到小孩生前父亲的电话号码,沈能私下与这位生命中遇到的爱人告别,一切完美。然而沈能对小孩的告别,只是简单的问候就草草结束。
一开始沈能瞒着沈能儿子的身份,要去找儿子,当这个方案得到拒绝之后,沈能依旧改变主意,去找儿子。结果,这个野蛮的想法是失败的。沈能儿子,失去的并不是孩子的生命,而是一个人的尊严。
童年期,或者很多小孩子的时期,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生老病死。
这样想固然没有错,正是面对这样的经历,才让生与死这样的二元选择题能如此精准的呈现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