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洛奇没忘英国的劳动人民

随着生活的改善,那些不太如意的事物似乎正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,不仅是现实中,也在媒体中变得愈发稀疏。不美好往往不易被察觉,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,这些不美好往往被掩盖。但当普通人也能掌握媒体时,那些不美好的事物再次浮现,尽管它们的呈现方式有时带有猎奇或迎合的味道,距离真正的不美好仍有差距。

肯洛奇没忘英国的劳动人民

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《石雨》,一部由英国导演肯·洛奇执导的经典之作。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两位中年失业者的经历。鲍勃与汤米,由于失去了工作而陷入困境,为了改变现状,他们决定去郊外偷羊。冒着风雨,费尽心力偷来的羊却因肉店不愿收购而不得不转手给厨师处理。然而,就在这个时候,鲍勃的车被盗了。

对于鲍勃而言,那辆车是他重返工作岗位的希望所在,而这一希望瞬间破灭。二人只得继续打零工维持生计。教堂即将举行盛大的庆典,鲍勃的女儿需要一件新礼服。即便神父提出可以提供一件旧礼服,鲍勃仍不愿接受,他暗下决心要赚足钱为女儿购置新装。然而,赚钱谈何容易,鲍勃最终借了高利贷,并谎称自己靠赌博赚了一笔钱。但谎言终将被揭穿,讨债者找上了门。

鲍勃与汤米并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孔,甚至在许多影视作品中,他们要么缺席,要么仅仅作为笑料存在。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像他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,他们同样活在这世上,但却常常被忽略。这是因为影视创作者更倾向于服务于他们的目标受众,而鲍勃和汤米显然不属于消费时代的“顾客”之列。

有人说,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到现在,电影几乎成了中产阶级的专属玩具。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事实:为何一个曾经对二十世纪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媒介,会逐渐变成一种赚钱的工具。答案很简单:当电影成为一种盈利手段时,制作者必须考虑他们的观众是谁。

“顾客是上帝”这句话曾经风靡一时,不了解上帝的喜好,便无法实现盈利。当商业电影成为主流,成本与收益成为了首要考量,谁能走进影院购票观影,谁便是上帝。而这个群体中,中产阶级占据了大多数,也因此成为了电影世界的中心人物。

肯洛奇没忘英国的劳动人民

鲍勃与汤米在这样的背景下,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存在,他们的故事也不被创作者所重视。因此,当肯·洛奇将这两位平凡的英国失业中年的故事呈现给观众时,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的视角。

或许有人会质疑,肯·洛奇给予鲍勃和汤米过多的同情,而将所有恶意归咎于伤害他们的人。然而,电影并非客观的记录,它反映了创作者的价值观。当电影越来越偏向某一特定群体时,其他群体的曝光率自然减少。在一个特定群体成为主流时,他们往往被赋予各种,而那些被遗忘的人则成了无声的垃圾桶。

贫与富并非决定善恶的标准,穷人中不乏善人,富人中亦有之。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,我们被媒体塑造成了“穷人奸诈,富人仁慈”的忠实信徒,这是一种偏见吗?

肯·洛奇镜头下的鲍勃与汤米并非完人,但他们有自己的原则。他们偷羊、撒谎,但在面对朋友女儿的不当行为时,鲍勃依然能义愤填膺,不惜丢掉工作也要阻止她。这种关键时刻坚守底线的精神,鲍勃理应被看见。因为他代表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。

我们也许不会像电影中那样,在经历磨难后迎来美好的结局,但我们心中的那份良知之火从未熄灭。在危急时刻,总有人挺身而出。当消费主义为每个人贴上标签时,却忽略了我们都是复杂而真实的人。标签之下,虽然收入差异将我们划分成不同的群体,但这并不能定义人性。

肯洛奇没忘英国的劳动人民

肯·洛奇不仅展现了悲悯,更是以平视的态度去呈现真实,这一点超越了许多声称要为底层发声的创作者。他们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“怜悯”。但肯·洛奇不同,《石雨》不仅展示了他们,更传达了一种未曾被展示过的真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