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让专业剧场和演出一样火起来?

2023年度全国演出市场的经济规模以739.94亿元的傲人成绩刷新历史记录,相较于2019年实现了29.30%的增长,而专业剧场作为行业三大支柱之一,在这场复苏浪潮中却遭遇了复杂的挑战。尽管数据显示,去年专业剧场演出场次达9.74万场,总收入86.23亿元,两项指标均有微幅上扬,昭示着行业的回暖趋势,但背后隐藏的经营压力不容小觑。

怎样让专业剧场和演出一样火起来?

在第七届剧场大会的聚光灯下,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、保利文化集团总经理郭文鹏披露了行业现状:新剧场建设如火如荼,既有剧场改造升级,整体规模扩容,然而,剧场经营主体正面临票房收入与边际下滑的双重考验。2023年的平均每场演出仅吸引314名观众,平均票价低至281元,尤其是话剧、音乐会、戏曲等传统艺术领域的演出场次与观演人次皆有所滑坡。此外,高端票价区间销售乏力,消费者对剧场演出的热情似乎有所降温,年均观演次数减少,市场活跃度下滑,剧场行业的增长动力明显放缓,辅营收入亦大幅缩水36.1%。

郭文鹏分析指出,剧场行业目前的症结在于过度依赖头部剧目的引入,导致内容同质化和创新缺失。这一行为虽短期内能拉动票房,但长远看会削弱剧场的品牌个性和艺术生态的多样性。同时,日益增长的运营成本与原创内容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剧场的运营难题,部分剧场无奈之下选择了租赁为主的保守策略,依赖政府补贴,忽视了主动运营的重要性,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剧场发展的瓶颈。

面对这一系列挑战,郭文鹏呼吁剧场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,强化剧场与内容的深度整合,鼓励剧场成为艺术创新的孵化平台,以此激发新的增长活力。

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则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品牌差异化策略的成功。其副总经理杨树聪分享,2024年天桥艺术中心票房迅速突破亿元大关,刷新纪录,而这得益于剧场在演出内容上的自主掌控与多元化探索。2023年,自营与合作剧目占到全年演出的73%,不仅保证了剧目质量,还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。《猫神在故宫》等原创作品的推出,不仅在市场上赢得满堂彩,也为剧场赢得了独特品牌地位,特别是音乐剧类别,已成为天桥艺术中心的标志性名片,吸引了大量观众与忠实粉丝。

天桥艺术中心的案例证明了剧场走精细化、差异化道路的可行性。郭文鹏对此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各剧场应根据自身条件,采取灵活多变的发展战略,实现精准定位和有效拓展。

江苏省淮安市金湖文化艺术中心作为一个典型的县域剧场,其逆袭之路同样值得借鉴。面对地域限制和观众基础薄弱等问题,金湖中心采取了会员制度、观演礼仪培养以及文旅融合等创新措施,有效降低了观演门槛,培育了本地观众市场,实现了超过15万人次的现场观演,以及近千万的线上观看量,展现了县域剧场在逆境中求生存、求发展的坚韧与智慧。

专业剧场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突破,不仅要勇于创新内容,强化品牌个性,还需结合自身特色,探索适合自身的精细化、差异化发展模式,共同推动整个演出市场的繁荣与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