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U拍短剧惹纷争,扰民问题背后另有隐情

一场围绕剧组在ICU边缘拍摄引发的风波,悄然揭露了影视行业中短剧野蛮生长背后的复杂图景,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力量令人咋舌,也触发了公众对于“离谱”行为的广泛讨论。当剧组提出让悲痛中的家属降低哭泣声量,这看似荒诞不经的要求,实则折射出短剧产业在追求速度与效益最大化过程中,对伦理边界的漠视。

近期,一则#剧组ICU外拍戏劝家属低调哭泣#的话题冲上热搜,迅速点燃了关于拍摄活动是否干扰公共秩序的舆论火花。尽管剧组随后声明对家属身处重症监护室外一无所知,且相关方面已向视频上传者致歉,试图平息事态,但事件本身所揭示的行业问题已难以回避。

短剧市场的现状,犹如快消品行业的翻版,追求流量的快速变现成为了核心法则。从构思到成品上线,这一过程的极速压缩,有时甚至不足一月,映射出该行业在效率与成本控制上的极致追求。在此背景下,剧组的“克制情感”请求,虽然初看荒唐,却在这一逐利逻辑下找到了某种扭曲的合理性。

表面看来,短剧拍摄现场的频繁扰民只是冰山一角。媒体披露的短剧剧组因找不到合适的“自杀”拍摄地而转换剧情的案例,仅是取景困境的冰山一角。而此次事件因发生在敏感的ICU区域,才得以触动公众神经,成为焦点。更深层次探讨,则需审视短剧产业在爆炸式增长的同时,对社会文化生态究竟造成了何种影响。

据统计,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飙升至373.9亿元,两年间增长近十倍,预计今年将进一步突破500亿大关。横店作为影视风向标,几乎每日都有近百部微短剧处于不同的制作阶段,多剧组共用场景已是常态。这种“竖店”现象,反映了竖屏观看习惯、碎片化时间利用以及情绪消费的需求,共同构筑了短剧的肥沃土壤。

然而,短视的市场策略若仅着眼于短期利益,利用煽情手法刺激充值,忽视内容质量和价值观导向,将不可避免地自食恶果。当前,低质量、套路化、不良价值观导向等问题在短剧中屡见不鲜,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无疑会削弱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对此,监管机构已开始行动。国家广电总局已明确,未通过审核备案的微短剧将禁止网络传播,同时,对违规内容采取严厉措施,如《大佬,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》因多重违规被全网下架,表明了净化网络视听环境的决心。

短剧行业在“病痛”中前行,ICU事件仿佛是一次警钟,提示着在成长与扩张的同时,行业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,超越单纯逐利的初级阶段。只有真正尊重艺术创作的本质,秉持对真善美的追求,短剧才能走出一条长远且健康的发展道路,而非被短期暴利的欲望反噬,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