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150万走上戛纳红毯,到底图个啥?

在五月的光影盛事中,随着《风流年代》、《犬群阵列》及《酱香小巷》等佳作,中国电影代表团浩荡步入电影节的辉煌舞台。银幕之星们以独特的红毯装扮吸引了全球目光,而与此同时,另一批来自国内的面孔也在这一国际舞台上悄然绽放,上演了一幕属于自己的“百花齐放”。他们中不乏未携作品的演员与众多网络红人,借助戛纳的璀璨光环,即便在主流娱乐报道之外,也通过个人社交平台成功收割了大量关注,将这难得的“国际时刻”转变为个人品牌提升的黄金机遇。毕竟,在戛纳的每一步都踏在了世界电影艺术的尊贵红毯上,这无疑是一份难以言喻的荣耀。然而,公众不禁发问:没有参展影片关联的他们,是如何踏上这荣誉之路的呢?

花150万走上戛纳红毯,到底图个啥?

答案,实则业内早已心照不宣——戛纳乃至其他国际电影节的红毯,其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艺术的纯净,亦是一场商业的博弈。红毯,这片星光熠熠的秀场,往往承载着“营销”的重任。因此,对于那些渴望镁光灯却无缘作品展示的人,只要价码合适,红毯之梦并非遥不可及。

启幕前的揭秘,更将这一灰色地带暴露无遗。知名意见领袖洪晃在一则视频中直言不讳:戛纳开幕式红毯体验,涵盖造型、摄影、专车接送等全套服务,标价约150万元人民币。这赤裸的数字,无疑揭露了红毯背后错综复杂的金钱交易,引发广泛,也让人们重新审视红毯的价值与意义。一边,是高水准电影的集中展现,艺术殿堂的庄严与崇高;另一边,红毯却似乎被金钱的阴影笼罩,形成了一幅颇为讽刺的对比图景。有评论尖锐指出:戛纳,同时上演着艺术的赞歌与喧嚣的闹剧。

从信息传播的视角观察,这一现象实则不足为奇。互联网时代,“注意力经济”的价值已被充分挖掘,对于亟需曝光的网络红人群体,无论是为了跨界演艺,或是增强直播带货的影响力,任何能够吸引眼球的机会都是宝贵的资源。戛纳电影节的“付费走毯”,恰巧满足了这一需求,两者间的合作看似水到渠成。

在纯粹的影迷心中,戛纳或许是一座不可侵犯的圣殿,但对于那些渴求知名度的人来说,戛纳红毯不过是一次精心策划的“流量投资”。这种交易,虽让旁观者感到不悦,但从市场逻辑看,供需双方各取所需,并无绝对的道德评判。如同某些国际名人公开标价出售共餐、合影的机会,同样引来众多追捧。只要市场依旧认可这种“速成流量”,此类现象便难以根除。

然而,若我们真认为红毯的商业化侵蚀了电影节的纯洁,也并非束手无策。虽然无法干涉红毯“席位”的买卖自由,但若广大观众能逐渐凝聚共识,减少对这类边缘话题的关注,转而聚焦于参展电影本身,艺术的魅力终将超越浮华的表象。届时,“150万元”的红毯入场券,或许只会成为笑谈。

作者:杨鑫宇,来源:中国青年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