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疼痛,青春爱情片的灵丹妙药?

◎余小鱼

告别疼痛,青春爱情片的灵丹妙药?

《悄然步入你心扉》虽看似带着一抹“老油条”的命名,实则是一剂清新的视听良药,它摒弃了青春片常见的夸张与煽情,展现了一种淡雅的叙事魅力。与市面上那些过度用力描绘爱情的作品相比,它的内敛与精致尤为珍贵。尤其令人称道的是,影片巧妙地铺设了叙事线索,既不突兀也不牵强,每一处伏笔都在结局时绽放,给予观众既惊喜又不失自然的观影体验。无疑,这是一部能够让人心情愉悦,同时又物超所值的佳作。

为何非传统路线备受青睐

尽管轻松愉悦,但影片中陈晓舟与冯瑾之间的摩擦点——戒烟之争,显得有些日常琐碎。这虽可视为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捕捉,但是否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的情感张力,则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。没有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波折,影片的圆满结局似乎缺乏了一丝情感深度。

如今,公众对青春片中诸如落榜、失恋、暴力等陈词滥调早已厌倦,认为这是矫情的表现。《悄然步入你心扉》因避开了这些俗套,收获了广泛的好评。然而,关键不在于是否展示“疼痛”,而在于如何诠释青春与爱情中的“疼痛”。回溯上世纪80-90年代,第六代的影片,如张元的《北京杂种》、王小帅的《十七岁的单车》,均深刻刻画了青年的成长之痛。

进一步追溯至吴天明的《人生》,高加林的爱情抉择反映了青春与现实的冲突,同样是一份刻骨的“疼痛”。这证明,真正的“疼痛”具有深远的意义。然而,缺乏历史视角和对社会结构的深入探讨,使一些青春片中的“疼痛”沦为表面化的点缀,无法与时代的脉搏共鸣。

真“痛点”被忽视,“小情绪”被夸张

在《悄然步入你心扉》中,陈晓舟遭遇职场危机后,因爱情而迅速翻身;冯瑾从求职困境中脱身,轻易成为网红。这些情节淡化了当代青年面临的实际挑战,使得影片中的“疼痛”显得轻浮,同时也让爱情与奇幻元素一同脱离了现实土壤。

这种现象并非个例。例如《同桌的你》将重大历史事件简化为恋爱的背景,而《匆匆那年》中,历史节点成为了衬托个人情感的工具。当青春片疏远了真实世界,年轻角色便陷入了自我中心的泥沼,将周围人视作全部社会,忽视了更广阔的社会图景。

近期,《》试图用虚构的乡愁治疗都市青年的“疼痛”,却流于肤浅;《沙漏》执着于“永恒的十七岁”,将“疼痛”贬低为廉价的情感慰藉。观众的批判再次表明,“疼痛青春”已不再是吸引人的卖点。

与现实的碰撞赋予“疼痛”价值

这是否意味着要完全剔除“疼痛”?事实上,像《悄然步入你心扉》这样的作品,选择放弃沉重的氛围,转而以轻松的口吻讲述理想化的青春与爱情,试图成为生活中的甜蜜调味剂。然而,这反而让人怀念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,它直面了一个尖锐的社会议题:青年人在爱情与未来之间应如何抉择?

《悄然步入你心扉》的结尾,陈晓舟挽回冯瑾,一切看似完美。但我们不禁思考,如果陈晓舟面临失业,冯瑾又该如何选择?她是否应为爱停留,还是追求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?这样的设问虽然刺耳,却触及了“疼痛”的本质:唯有跳出自我,与现实世界碰撞,才能真正领悟“疼痛”的含义,理解青春与爱情对个人与社会的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