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家的路,是在云端还是心头?

在光影交错的银幕上,《云边小镇的温馨角落》以接近5亿人民币的成绩,在本年度的暑期档中熠熠生辉,与原著书卷的热销遥相呼应。有人被其温情所触动,回忆起那段因书中故事而湿润眼眶的青葱岁月;亦有人质疑,剧情的疏离感与飘渺气质。影评界权威人士于教授剖析道:“现实主义与超脱世俗的叙事风格之间的内在冲突,将此片塑造成了一则现代版的归乡童话。”

回家的路,是在云端还是心头?

无论是文学的长廊还是影像的历史,寻根问祖、回归故土的情感共鸣从未消逝。而今,“归乡”话题再度升温,作家张明远携其云边小镇的故事,再度映入大众视野,在下沉市场的影院与短视频平台上激起千层浪,引出深思:“归途”究竟是在云端之上,还是深植人心?

“云端上的家乡”,城乡界限的消融

主角李辰逸心中的云边小镇,已成为网民心中的“云端故乡”,吸引着无数旅人前往探索。原著里细腻描绘的地图:“午后的阳光洒满小店,院门微启”“由莺歌小卖部出发,穿过理发铺、澡堂子、小白楼,左转沿着河岸石阶,旁即是罗老师的寓所”,这些场景在电影中被精心重现。执行制片人赵岩透露:“历时半年,遍访华夏各地乡镇,终选定宁波奉化西畈村作为拍摄地。沿山径而上,我们的小店便坐落其中,同名剧集也将在此取景。”从小镇的天台远眺,张明远感慨:“云雾缭绕,山峦起伏,炊烟袅袅,这里既是梦境与记忆交织之地。”

影片中有一段画面令人难忘:夜阑人静时分,李辰逸归至简陋的住处,一列从家乡驶来的绿皮火车竟穿墙而入,浓浓的乡愁瞬间涌现,使得远方的故乡更加真切。评论员林海评价,该片至少“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找到了自身平凡真实的倒影”。

然而,电影对“家”的诠释显得过于急切,企图以反复直白的陈述构建“家”的概念,正如台词所述:“你所在之处,便是家的方向”,但人物的经历并未充分支撑起这份浓烈的乡愁,李辰逸更像是旁观者,非亲身经历者。电影借助其他角色直接点明乡愁,恋人雪儿曾问李辰逸:“你对这店铺情有独钟,是因为它让你想起了家乡吧?”这种心灵感应式的表述仅构造出“家”的外壳。

豆瓣用户疑惑:“影片究竟能否深入探讨何为真正的故乡?地域特色不应仅凭风景镜头堆砌。”于教授指出,此片“未能塑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‘故乡'形象”。云边小镇既是李辰逸的“故土”,亦是自然景观下的“乡村”。对多数人而言,都市与乡村,异乡与故乡,是互为补充却非完全重合的概念。电影展现的田园诗意虽彰显故乡之美,却无法全面反映乡村全貌,城市与乡村的复杂性在影片中被简化处理。影评人金星关注到片尾高潮部分,即外祖母驾驶三轮车载李辰逸离开都市,实际上并不遥远的距离在此前被过分放大,这种乡愁似乎流于表面,甚至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姿态。

难以捉摸的“真挚情感”,难以信服的“归途”

重返故乡后,李辰逸与旧友晨曦重逢,他们与外祖母、流浪少女琪琪组成临时家庭。小卖部的天台上,躺椅的数量从两把增至四把。“这全归功于晨曦。”张明远表示,“可能有些人误以为这是部青春,实则它承载了我对于家乡与亲情的深情厚谊,她们或许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,却能教会我们重新定义幸福的含义。”

借由归乡之旅,云边小镇的人物情感网络得以立体展现。的确,世间无完人,亦无完美关系,但电影对于“真挚情感”的诠释充满悖论,刻意制造隔阂而后化解,反而导致情感失真。于教授指出:“这种手法造成的感情漂浮与结构紊乱,使得云边小镇如同一锅五味杂陈的乱炖。”例如,叛逆少年阿强追求文静的银行职员晓梅,跟踪她上下班,甚至焚烧自己的非法烟花仓库以示忠诚,多年后以“一无所有”回应晓梅的容貌受损,笑道:“多酷啊!”此类情节中,人们以伤害、牺牲的方式表达爱意,加上观众戏称的“东拼西凑”的剪辑手法,很难触及“真挚情感”的核心。

北京电影学院讲师韩雪认为,“李辰逸与小镇居民之间存在着隔阂,他们并未真正融入彼此的生活,观众也难以跟随李辰逸经历心灵成长。我们必须明确,归乡的意义何在。”故乡可以是珍贵的、抚慰人心的,但过度的情感捆绑难免矫情。李辰逸因思念已故的外祖母而喊出:“你不出现,我再也不会回来。”然而,肉体的靠近固然重要,精神层面的归乡在当今社会更显关键。归乡之后,倘若李辰逸并非只为赢得保险销售的赌约,或为重新出发,而是为了领悟生命的价值,找到内心的平静,这样的“归途”才更具深远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