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列犯罪小说家榜首的派翠⻄亚海史密斯(Patricia Highsmith),笔下人物残酷冷血,作家本人却是不折不扣的浪漫胚子!她不仅曾甜蜜送女友诗集,更不畏恐同眼光大街示爱。海史密斯以脾气暴躁厌世闻名,她的纪录片《爱上海史密斯》(Loving Highsmith)透过梳理其私密日记、手稿素材翻转形象,令人发现她年轻时其实生性洒脱,不仅被前女友认证“征服人数多到可以办女人节”,甚至密恋过有血缘关系的远亲、已婚人妻,公开形象和感情生活十分反差。导演伊娃维蒂亚(Eva Vitija)表示纪录片是海史密斯“爱的传记”。电影即将于本周五8月25日上映。
1950年代初期在美国文坛出道的海史密斯,适逢麦卡锡主义盛行,尽管社会风气压抑,海史密斯的感情生活与小说作品暗黑惊悚的文字风格截然不同,根据家人、恋人的访谈和日记的纪录,海史密斯可说是相当浪漫不羁的恋人。海史密斯一生的感情空窗期占少数,前女友莫妮克·布菲(Monique Buffet)在纪录片中形容海史密斯是纽约女同志夜店的出名风云人物,“被她征服的人数多到可以办女人节”。海史密斯爱情守备范围广阔,谈起恋爱行动力超群,跟远亲都谱过一段恋曲,连家人皆被瞒在鼓中,直到拍摄纪录片访谈,才发现这段情史,还有过为了接近已婚情人在海外买房的惊人之举。作为女友的海史密斯既风度翩翩,也擅长在生活中制造惊喜,最后一位正式同居人玛莉珍·米克(Marijane Meaker)曾说,海史密斯总是绅士地主动开门,看到女生会整理服仪以示尊重。当她们交往时,海史密斯常送珠宝、为米克画画当礼物,有时会在诗集里夹一片红色枫叶,标注着诗句放在桌上给她。米克回忆,纵使当时同性恋被视为禁忌,海史密斯毫不在乎他人眼光,会在大街上公开牵手、搂着她勇敢表达情意。
爱是海史密斯不断书写的主题,作品和日记中详尽记录了她的深刻思索。海史密斯自剖内心写过深情宣言:“我是一个永远的寻爱者。我对爱永不厌倦。”海史密斯在刚结束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后,给新对象的情书中题上爱意,“喜欢你为我生命带来的轻盈,轻盈指的是没有沉重”,显露她在恋爱中被救赎的样貌。对于同居理想,海史密斯憧憬一幅乡村生活的画面“柴火与树枝,苹果和无花果,没有电话和访客,只有我们工作、滚床,还有今天谁煮饭的小世界。”身为女同性恋者,海史密斯定调“同性恋者偏好彼此的陪伴,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一样的地狱、一样的试炼、一样的绝望,能够相遇的都是活下来的人。”刻画了当时性少数族群的艰难处境。纪录片分析海史密斯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,即使非常深爱母亲,但得到的是妈妈对她的性取向冷嘲热讽,甚至告发家庭牧师她秘密书写同志小说《盐的代价》。海史密斯为此发展出矛盾的个性,她虽渴望纯粹的爱,仍无法在任何人身上找到归属感,加上酗酒恶习,因此没有一段感情能够长久。透过纪录片《爱上海史密斯》的披露,海史密斯曾于日记中写下“我下定决心要把我生命中每一个灾难变成美好的事物”,也说过“多数人都有过童年的创伤,但不是每个人都选择成为作家”,展现内心丰沛的创作能量,显示她对生命的光明面。
纵然海史密斯不是长久的情人,她却是对写作专一的作家。晚年时海史密斯在访问中曾说自己每天写作4、5个小时,目标是一周工作七天,家中没电视只听广播,希望创作能不被干扰。海史密斯说“比起说教,我更愿意娱乐读者”,在描写罪犯时“必须忘记自己的道德观念,相信一切皆有可能”让想像力驰骋。海史密斯年轻时乐于向外冒险,说过“出国旅行是世界中最令人向往的事。”包括经典小说《天才雷普利》,许多创作灵感在旅行中诞生,她在手记中特别以“地点”为题,记下异国的所见所闻。海史密斯创作态度严谨,一生出版了22部小说和无数短篇故事,写作范围广泛,涵盖犯罪谋杀、同性恋情等主题,为美国当代重要小说家之一。《爱上海史密斯》片中也透过她的访谈,及四部被改拍为电影的作品:《因为爱你》、《美国朋友》、《火车怪客》,及《天才雷普利》,畅聊创作历程。
海史密斯于1995年在瑞士去世后,她将近8000页的日记和笔记本被发现,由长期合作的编辑普朗塔(Anna von Planta)经过25年、浓缩八分之一的页数出版成册《派翠西亚·海史密斯:她的日记与笔记》(Patricia Highsmith: Her Diaries and Notebooks: 1941-1995),世人终于得以一窥海史密斯内心世界。普朗塔认为她因而见证了“海史密斯痛苦的心路历程”。导演伊娃·维蒂亚以日记与笔记为基础,订定海史密斯的同性爱情为主轴,拍摄而成《爱上海史密斯》一片,并自述纪录片是以电影为形式的“爱的传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