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尖上的宝典解锁东方明珠的时光滋味

十段微缩影像,十个视角透视香港美食的精髓,系列作品《香江滋味录》以其独有的“生活+文化”双线交织,编织出一幅详尽的“香江美食全景图”。

舌尖上的宝典解锁东方明珠的时光滋味

■本报撰稿人 韦晨曦

十部短视频,十个角度呈现香港美食的多彩画卷,《香江滋味录》不仅是对香港美食的深度挖掘,更是城市故事的浓缩精华;它始于味蕾的触动,深入文化的历史,更立足于新时代的潮头,展望未来。

自7月11日始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香港电台携手推出的《香江滋味录》在央视纪录频道及香港电台电视31频道同步首播,于上周末落下帷幕。“香江滋味”源于日常生活的滋养,得力于文化的深厚底蕴,该系列用其独到的“生活+文化”构架,绘制出一本详实的“香江美食宝典”,细述东方明珠的辉煌篇章。

此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香港电台联合打造。在项目执行制片人、陈逸飞看来,尽管每集仅五分钟,总计十集的体量似乎难以囊括香港美食的博大精深,但通过美食这一窗口,可以窥见港人生活的全貌。多样的佳肴、世代传承的家乡味以及深厚的中华情结相互映衬,彰显了新时代香港文化创新的勃勃生机。

探索美食背后的“仪式感”,关注其承载的日常生活图景。

香港,被誉为“美食的殿堂”,港人热爱美食,亦精于品鉴,于不断的灵感碰撞中拓展美食的边界,“香江滋味”的仪式感油然而生。

《香江滋味录》以美食为纽带,讲述香港的人文故事,展示其历史的积淀,比如那碗融合了与韧性于一身的云吞面,表象朴素却蕴含家的味道,烹制出香港人难以割舍的味觉记忆;茶餐厅是香港人日常的起点,热腾腾的奶茶、香脆的菠萝包、沙爹牛肉、蛋挞……每天,人们享用着相似的菜肴,彼此问候,这是茶餐厅独有的温情,亦是香港人社区情感的体现。街头巷尾的小吃、繁忙的海鲜市场,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弥漫着各自独特的烟火气。在这座以效率著称的城市,美食同样诉说着香港的繁华与包容。

节目中的古老村落,那一桌象征团圆与吉祥的盆菜宴,是家族情感维系的基石。这道汇集多种烹饪技法,将各式食材层层堆叠,令味道交融的杂烩,不仅代表了亲情的温暖,也象征着传统的延续与传承。

美食与生活息息相关,《香江滋味录》在记录香港美食的同时,也巧妙地描绘了香港这座城市的“色香味”——坚韧、进取、包容……正是这些狮子山下的子民,勇立潮头,共同塑造了今日独具特色的“香江滋味”。生活,是“香江滋味”的源泉,亦是其存在的根本。

美食的演变映射城市变迁,追寻绵延不断的文化底蕴。

香港,因其特殊的历史进程与地理位置,在文化上融合东西方特色,形成了独特的印记。《香江滋味录》溯本求源,以美食为切入点,探索香港的城市脉络与文化特质。

香港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,尤其是岭南文化中的广东文化。粤菜作为核心,由广府菜、客家菜、潮州菜三大分支构成,自香港开埠以来,粤菜虽经历变迁,但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理念未曾改变,“无粤菜,不香江”的美誉由此而来。上世纪以来,随着内地各省市移民涌入,浙江菜、鲁菜、川菜等菜系在香江遍地生根,这些外江菜背后,是新老移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。他们与香港本地居民一同奋斗,共同感受着“香江滋味”中流淌的血脉之情与共济之谊。

作为国际金融、贸易和航运枢纽,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在香港交汇,使《香江滋味录》将香港比喻为“全球美食的舞台”显得恰如其分。这里不仅汇聚了异国风情,更承载着各国美食的梦想,东西交融的文化氛围与优越的地理位置,为“香江滋味”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。

剖析香港饮食文化的构成,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是对传统工艺的坚持、对家国情感的执着、对市井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兼容并蓄的认同。这些要素,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值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之际,以美食为镜,反映香港社会的多元面貌,《香江滋味录》以新颖的手法讲述香港的故事,不仅向全球观众展示了“东方之珠”独特的美食风景,更聚焦于文化盛宴之下,“一国两制”在香港的成功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