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视频玩出传统文化新花样

制图:蔡华伟

短视频玩出传统文化新花样

近年来,短视频已成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,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参与,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,变得更加贴近现代生活。通过这一形式的成功实践,我们希望能够提炼出宝贵的经验,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。

——编 者

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

李明远

根据最新发布的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》,截止至2023年底,我国网络视听用户已突破10.74亿,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到15.5亿个,各大平台的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条。在这海量的内容中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追捧。近一年内,单个平台就有近1500万用户分享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互动经历,漆扇、簪花、马面裙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视频热度分别增长了318倍、55倍、15倍,非遗产品的购买用户数量增长了328%。

短视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展示舞台。这种由用户主导的创作模式,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。

从创作层面来看,短视频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创作者群体。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,还是对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爱好者,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深耕细作,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,为传统文化注入了血液。例如,一位醒狮和狮头彩扎的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分享了日常的过程,展示了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;一位语文教师则以生动有趣的方式,将古典文学带入了现代课堂;而美食博主则依据古籍中的食谱,重现了传统美食的美味。

短视频的“短”特性要求创作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到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,并迅速吸引观众的目光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,除了视觉冲击外,还需要精心设计的情节和情感表达,从而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许多短视频创作者通过记录自己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,讲述了动人的故事。例如,一段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的视频,播放量超过亿次,收获了超过700万的点赞。该作品巧妙地交织了博主克服恐惧、成功表演打铁花的经历,以及传承人杨建军耗时13年复原这项百年失传技艺的故事。在宏大的自然背景下,铁花绽放如同星河倾泻,瞬间的辉煌不仅令人惊叹,也传达了传承人内心的骄傲与感慨。

短视频创作者们深知艺术的情感共鸣力量,他们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,创造出一个既共享文化又共鸣情感的空间,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。例如,“剧情+国风变装”类短视频通常以当代人的困境为引子,随后通过流畅的动作设计和华丽的视觉效果,让观众见证主人公化身传统的过程,既展现了国风的魅力,又弘扬了正直勇敢的精神。

利用新技术手段,短视频能够有效地提炼和放大传统文化符号,构建出一个既高雅又通俗的互动平台,提升了文化的感染力。许多年轻人热衷于使用平台提供的创作模板,比如#梦回大唐#这样的主题,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变成身着古装的角色,体验穿越的感觉。这类视频因其易于上手、趣味性强的特点,往往能引发广泛的模仿热潮。

在短视频平台上,一个作品的发布仅仅是创作过程的一部分,话题、标签、评论和弹幕等内容同样重要,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的长尾效应,促使更多的衍生内容产生。例如,一位博主在国外博物馆游览时感叹中国文物流失海外,一位网友建议将其拟人化制作成,这一想法启发了另一位创作者拍摄了微短剧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。从纪实视频到叙事短片,不同形式的创作在平台上交织,产生了更广泛的情感共鸣。

短视频平台不仅让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重新被关注,也为相关从业者带来了市场机遇。《2024非遗数据报告》显示,平台上非遗类的生活服务商家数量同比增长215%,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356%,消费者主要是年轻人。这些年轻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,体现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。

在一些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短视频下,常能看到“产量极低,质量极高”的评论。虽然许多博主更新频率不高,但观众依然耐心等待,这是因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优质内容的认可。用户生成的内容虽然降低了创作门槛,但也需要面对准确性与严谨性的挑战。如何更好地利用短视频这一新兴载体,传播优质文化内容,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。

以传统文化滋养心灵

陈晓晴

许多观众是通过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的关于苏东坡、庄子等古代人物的故事而认识我的。虽然我不是文化专家,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热爱,并且有幸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与大家分享这份热爱。在我的传播经验中,最重要的是三个关键词:深入、浅出、共情。

以苏东坡系列视频为例,我们在创作时不仅要研究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,还要借鉴其他哲学著作来理解他的思想世界。起初,我们也试图通过各种拍摄技巧和特效来吸引观众,但很快意识到,过于注重表面的“术”会削弱内容本身的“魂”。因此,我们转而思考作品本身的情感价值,寻找真正打动人心之处。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共鸣,更是一种情感能量的传递,即使没有相同的经历,也能感受到相同的情感。

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,我发现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,更是分享生命体验。为此,我不断阅读书籍,同时也在旅途中寻找灵感。只有亲自走进历史的场景,才能真正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。例如,在四川眉山,我们沿着岷江乘船而行,体验了苏东坡当年离家赴京的情景。在那里,我们仿佛与苏东坡共享了同一片山水,感受到了他笔下的意境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小时候背诵的经典篇章逐渐在心中生根发芽,当我们经历了类似的情感起伏时,那些诗句便焕发出新的意义。这就是为什么我决定重新解读语文课本,带领观众一起走进历史的现场,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。尽管时空相隔,但那些滋养了古人的文化精髓同样可以滋养我们,扩展我们的情感维度。

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,我们需要跨越时空的界限,既要理解过去的文化语境,也要把握当下的社会环境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,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,使之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。

因此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光辉灿烂,更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来照亮自己的生活。正如一部电影、一首歌曲或一篇文章曾经给予我们的慰藉一样,传统文化也能成为照亮我们心灵的那一束光。